-
三八婦女節的起源歸因于20世紀初期一系列的婦女運動大事,包括1909年3月8日,美國芝加哥女工為爭取應有權益、平等和自由舉行規模巨大的罷工和示威,1911年3月19日,奧地利、丹麥多個國家首次舉行慶祝婦女節的集會和并擴大到全世界。
-
國慶節的由來在西晉時期就有記載,我國古代把皇帝即位、誕辰稱之為國慶,于是今天稱國家建立紀念日為國慶。在我國,國慶節特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的紀念日為10月1日。
-
中國國慶節的由來在西晉時期就有記載,我國古代把皇帝即位、誕辰稱之為國慶,于是今天稱國家建立紀念日為國慶。在我國,國慶節特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的紀念日為10月1日。
-
寒露源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記載:“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在記載中寒露的意思是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了。表示秋季時節的正式結束,是氣候從涼爽到寒冷的過渡。
-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
漢字源于原始人在生活中用來表達自己的圖畫形式,后來原始圖畫變成了一種表意符號,而形成系統的文字是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朝,表意符號演變成了比較定型的甲骨文,甲骨文是一種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古老文字,是現代漢字的直系祖先。
-
中國國慶節的由來在西晉時期就有記載,我國古代把皇帝即位、誕辰稱之為國慶,現今將國家建立的紀念日稱為國慶。在我國,國慶節特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的紀念日為10月1日。國慶節的風俗有張燈結彩、過長假、閱兵儀式及升旗儀式等。
-
漢字源于原始人在生活中用來表達自己的圖畫形式,后來原始圖畫變成了一種表意符號,而形成系統的文字是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朝,表意符號演變成了比較定型的甲骨文,甲骨文是一種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古老文字,是現代漢字的直系祖先。
-
國慶節的由來在西晉時期就有記載,我國古代把皇帝即位、誕辰稱之為國慶,于是今天稱國家建立紀念日為國慶。在我國,國慶節特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的紀念日為10月1日。
-
國慶節的由來在西晉時期就有記載,我國古代把皇帝即位、誕辰稱之為國慶,于是今天稱國家建立紀念日為國慶。在我國,國慶節特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的紀念日為10月1日。
-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同年12月3日,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接受全國政協的建議,決定每年10月1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的偉大日子,為國慶日。
-
中國國慶節的由來在西晉時期就有記載,我國古代把皇帝即位、誕辰稱之為國慶,于是今天稱國家建立紀念日為國慶。在我國,國慶節特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的紀念日——10月1日。
-
國慶一詞,本指國家喜慶之事,最早見于西晉,中國古代把皇帝即位、誕辰稱為國慶,而國慶節是由一個國家制定的,用來紀念國家本身的法定假日,它們通常是國家的、的簽署、元首誕辰或其他有重大紀念意義的周年紀念日,也有些是這個國家守護神的圣人節。
-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同年12月3日,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接受全國政協的建議,決定每年10月1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的偉大日子,為國慶日。
-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典禮,即開國大典,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所以就把10月1日這一天,確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生日,即國慶節。
-
狂歡夜也被人們認為圣誕節,是每年的12月25日,圣誕節原本是教徒的節日,為了紀念耶穌的誕生,后來成為了全民性的節日,成為了西方國家一年中盛大的節日。
-
文字的由來,相傳很久很久以前,蒼頡是皇帝的史官,他長著跟龍一樣面貌,四只炯炯有神的眼睛。它特別喜歡觀察身邊和周圍事物,非常愛動腦筋想問題。每天抬頭觀察天上星星變化,看烏龜背上花紋、雀鳥羽毛色彩和山川起伏樣子和形象,經常在自己手上描畫事物的形體和特征,久而久之就創造了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