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高溫天氣影響,全國,乃至全世界均出現了河流斷流,干旱見底的情況。隨著水位的持續降低,越來越多被淹沒在河流之下的遺跡得以重見天日。
作為我國第一大淡水湖的鄱陽湖,也因為嚴重的干旱,接連幾次進入大眾視野,登上熱門。前幾日河床變草原就吸引到了許多周邊居民前往打卡散步游玩。27 日,又有一處遺跡顯露出來。
在鄱陽湖都昌縣多寶鄉水域,嚴重干旱導致湖區水位持續 " 縮水 ",湖床上風卷黃沙的場景,仿佛令人感到置身沙漠之中,水底明代石橋露出 " 廬山真面目 "。石橋長 2930 米,橋面石材都是花崗巖,每個橋墩由 10 根左右的松木構成,橋面寬約 1 米,有 1100 多孔,所以得名 " 千眼橋 ",自古就是都昌、星子兩縣沿湖民眾便捷往來的要道,被譽為全國最長的湖中石橋,吸引了不少的游客和越野愛好者前來打卡游玩。
古橋的顯露,引發了網友們的好奇。有網友納悶,“古代怎么在水底建橋墩呢?”有人分析,千眼橋應該原來在水位之上,應該是上游水土流失,湖底有沉積物一直在抬高,所以水位跟著也抬高了,慢慢就浸沒了千眼橋。“這淤泥得多厚了,是否應該清理一下呢?”“有古代的東西漏出來了,難道沒人下去尋寶嗎?拿個金屬探測儀試試看,保不準有古董文物啥的。”
據當地水文局工作人員介紹,在7月份的時候,鄱陽湖水位與去年同期相比尚無明顯下降,但進入枯水季水退得很快,每年十二月、一月、二月水位低,跌破10米,千眼橋就會露出。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