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首,南方地區更有“立春大于年”之說。作為一個重要的節氣,民間早就有很多立春相關習俗流傳于世,例如迎春、鞭春牛、咬春、搶春、游春、報春、躲春、祭拜太歲、迎句芒神等等。
-
過年貼對聯和福字是老傳統,為的就是新的一年能夠行好運,能夠有個好兆頭。上聯最后一個字必須是仄聲字結尾,下聯則是平聲字結尾。貼對聯時,要把上聯貼在右側,下聯要貼在左側,左右分別按門或墻柱子劃分。念對聯的時候,要從、右往左。
-
由于各地風俗習慣,各地小年的時間也就不同,北方的小年是在臘月二十三,南方的小年則是在臘月二十四。北方的人一般是吃餃子,意為給灶王爺送行。南方地區則更多是吃“年糕”,諧音取“年年高”之意。
-
臘月可以說是一年中最為重要的時刻?,有許多相關的民俗講究。臘祭是屬于臘月的一個風俗吉日,也就是要舉行祭祀的時候,由于“臘祭”常在十二月舉行,故秦漢以后這個月被稱為臘月。但當時“臘祭”的日子并不固定,“臘祭”是“擇日舉行”。
-
臘八節喝粥不過午,過去有句老話叫做早喝粥,來年大豐收。就是說臘八粥要在中午之前喝,也因此,人們一般在臘八節的前一天晚上就開始熬制。人們也一次期盼在新的一年里能夠風調雨順,糧食豐收。過去的老人們說,喝了臘八粥是為了粘住下巴以防止被凍掉。
-
夏至日民間習俗有吃面、祭神、放假等。自古以來,中國一些地方有一種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夏至是四時八節之一,民間自古以來有在此時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災年豐。宋代古書里記載: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
-
冬至日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祭祖節日。冬至是四時八節之一,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
-
谷雨,是二十四節氣之第6個節氣,春季的最后一個節氣。此時降水明顯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種,最需要雨水的滋潤,降雨量充足而及時,谷類作物能茁壯成長。谷雨與其他節氣一樣,都是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
-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等民族的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大多是在農歷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動有斗牛、斗羊、斗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