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申論常用名言警句有哪些呢?不知道的小伙伴來看看小編今天的分享吧!
一、民生類
1. 乃知國家事,成敗固人心。
2.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3. 衙齋臥聽簫簫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4. 國強民也富,國破家必亡。
5.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唐·杜甫《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
6. 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唐·聶夷中《詠田家》)
7. 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明·于謙《詠煤炭》)
8. 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能讓你坐在臺上。
9. 天下之大,民生為最。
10.世界大多數是貧困人口,如果你懂得了窮人的經濟學,那么你就會懂得經濟學當中許多重要的原理;世界大多數貧窮人當中,又主要是以農業為生計的。如果你懂得了農業,那你就真正懂得了窮人的經濟學。
11.古人云:“政之所行,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
12.民生問題,事關和諧社會建設大計,如何實現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是擺在各級黨委、政府和各行各業及其領導干部面前的一道嚴峻社會課題,不僅需要擺上戰略的高度從宏觀來抓,更需要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從微觀來落實。
13.人人起來負責,政府才不會懈怠。
14.恩格斯說過,“一個聰明的民族,從災難和錯誤中學到的東西會比平時多得多”。
15.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本荒而用侈,則天不能使之富。
16.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
17. 民之歸心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曠也。
18.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二、執政類
1. 構大廈者先擇匠而后簡材,治國家者先擇佐而后定民。
2. 智者不為非其事,廉者不求非其有。
3. 大者不能,小者不為,是棄國捐身之道也。
4. 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
5. 貌言華也,圣言實也,苦言藥也,甘言疾也。
6. 觀眾器者為良匠,觀眾病者為良醫。(宋·葉適)
7. 志不求易,事不避難,臣之職也!不遇盤根錯節,何以別利器乎?
8.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9. 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戰國策》)
10.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資治通鑒》)
11.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龔自珍)
12.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鮑照)
13.劉少奇《論共產黨員修養》中曾指出“每一個共產黨員即使在他個人獨立工作,無人監督,有做壞事可能的時候,他能夠慎獨,不做任何壞事”這是對一個黨員,尤其是黨員領導干部的起碼要求。
14.曾國藩在《曾文正公集·答黃廷瓚》中談到為官之道時說,為官須做到“四耐”——“不為大府所器重,則耐冷為要;薪米過時迫窘,則耐苦為要;聽鼓不勝其煩,酬應不勝其擾,則耐勞為要;與我輩者,或以聲氣得利,或以干請得榮,則耐閑為要”。能耐冷,見胸懷;能耐苦,見操守;能耐勞,見精神;能耐閑,見風節。無論古今中外,居官入仕者,倘能思之、鑒之,并身體力行,必能大受裨益,堂堂正正做官,光明磊落做人。
15.令人失去理智的,是外界的誘惑;而最終耗盡一個人精力的,卻往往是他自己的貪欲。
16.“知政失者在草野”,只有將官員的考評與升遷,更多地與民生反饋、民主意見掛鉤,才能從根本上破除官本位,還原公仆的應有之義。
17.從古代的“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到現代的以人為本、科學發展,一個大寫的“人”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一個愛護人、尊重人、高度重視民生問題的政府,才能得到群眾的擁護;一個維護人的基本權利、用制度保護每一個人正當權益的社會,才是一個和諧的社會。
18.位高者責重,名赫者責大。全社會的責任建設,尤其需要領導干部帶好頭。
三、思想道德類
1.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
3. 見義不為,非勇也。(論語)
4.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
5. 滿招損,謙受益。(尚書)
6.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
7.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
8.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
9.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劉備)
10.看一個人看眼睛,看一個國家看人民精神。
11.事者,生于慮,成于務,失于傲。
12.古語云:“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慎獨是古人道德修養的一種方法,它強調在“隱”和“微”上下功夫,要求在那些看不見的和細小的事情上做到固本守節,清正謙明。作為個人道德修養的“慎獨”,非常值得提倡。
13.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有這樣一則故事:有個盲人在夜晚行路時,手里總是提著一個明亮的燈籠。人們很好奇,就問他:“你自己看不見,為什么還要提著燈籠走路呢?”盲人說:“我提著燈籠,既為別人照亮了路,同時別人也容易看到我,不會撞到我。這樣既幫助了別人,又保護了自己。”]
14.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15. 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誰云交際之常,廉恥實傷。倘非不義之財,此物何來牽。(清·張伯行《禁止饋送檄》)
16. 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左傳》)
四、問題對策類
1. 前車之覆,后車之鑒。(漢書)
2.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戰國策》)
3. 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孟子)
4. 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呂氏春秋》)
5. 古人云:大智治制,中智治人,小智治事。
6.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7.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易經)
8.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小雅》)
9.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論語》)
10.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
11.富裕不等于發達,發達不等于文明。
12.不能讓腐朽包圍新生,不能讓麻木困惑躁動。
13.法規好可以使壞人無法橫行,法規不健全會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
14.不敢講公道,便是助長歪邪。
15. 信心要比黃金和貨幣還要重要。(溫家寶)
16.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中國改革一直是漸進式的。
17.只要我們的代表們在準備議案時都能做到“入乎其內”,直接涉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問題;“出乎其外”,站在一定高度,審視全局,俯下身來,踏踏實實地深入調研,提出具體的、可操作性強的建議,由“議案大王”轉向“精品大王”,那代表議案的質量必定會不斷提高。
18.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19.“忘了一個鐵釘,丟了一只馬掌,失了一匹戰馬,死了一個將軍,輸了一場戰爭”的寓言并非危言聳聽。風險不可怕,忽視風險才是真正的風險。
20.古人云:禍患常積于忽微。
21.“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保源、護流,城市之水豈有不“活”之理?
22.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詩序》)
以上就是小編今天的分享了,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