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等民族的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大多是在農歷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動有斗牛、斗羊、斗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
-
寒食節起源于,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愿意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饑。后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封賞有功之臣。唯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晉文公只好放火燒山,誰知他們被燒死也不肯出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在介子推遇難的這一日,只能吃干糧和冷食。
-
七夕節習俗有香橋會、對月穿針、染指甲等。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搭成的,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征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對月穿針,是指七月初七這天傍晚,家家戶戶都把庭院清掃干凈,年輕婦女和姑娘們先要向織女星虔誠跪拜。在七夕節染指甲,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
-
中元節這個節日源于早期的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七月半的誕生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先崇拜與農事豐收時祭。古時人們對于農事的豐收,常寄托于神靈的庇佑。秋天是收獲的季節,人們舉行向祖先亡靈獻祭的儀式,把時令佳品先供神享,并祈祝來年的好收成。
-
中秋節習俗有祭月、燃燈、賞月等。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中秋之夜,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據說中秋節之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圓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
-
關于除夕的起源,可以從先秦時期的歷史開始。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疬之鬼,這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據稱,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風土記》等史籍。
-
春節是中國農歷新年,春節歷史悠久,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這些活動以除舊布新、驅邪攘災、拜神祭祖、納福祈年為主要內容。
-
元宵節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根源于民間開燈祈福古俗。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不過正月十五元宵節真正作為全國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后。
-
臘八節習俗有喝臘八粥、泡臘八蒜、吃麥仁飯等。臘八粥,又稱七寶五味粥、佛粥等,是一種由多樣食材熬制而成的粥。一到臘月初八,過年的氣氛一天賽過一天,華北大部分地區在臘月初八這天有用醋泡蒜的習俗。西寧臘八節并不喝粥,而是吃麥仁飯。臘月初七晚上將新碾的麥仁,與牛羊肉同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