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歲冬至,今又冬至。北京時間12月21日17時21分將迎來冬至節氣。從這天開始,全國大部分地區將進入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數九寒天。這一天,北半球晝最短,夜最長。“冬至大如年”,古人也總是從這一天開始“數九”,記錄冬至到來年春分的物候變化。
歷史學者、文化研究者李明輝指出,自南北朝時期開始,我國民間就流傳著從冬至起數九個九天的傳統習俗,這一習俗旨在通過數數來消遣漫長的寒冬,同時寄托對溫暖春天的期盼,人們將其稱之為“數九”。進入唐宋時期,“數九歌”在華夏大地上廣泛傳播,成為了人們口中的佳句。在北方地區,一首流傳至今、膾炙人口的“數九歌”是這樣唱的:“一九二九,伸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行走;五九六九,河邊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八十一,耕牛遍地跑。”
“數九歌”是我國傳統農耕文化的重要產物,它生動描繪了從寒冬到陽春的物候變化規律。這些歌謠是古人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之談,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在古代,由于天氣預報技術尚未發明,“數九歌”成為了人們安排生產和生活的重要參考。
據史料記載,最早的“數九歌”出現在敦煌文獻《詠九九詩》中,此后逐漸增多,《歲時雜記》、《豹隱紀談》、《清嘉錄》等古籍中都有相關記載。不過,由于地域差異和方言俚語的不同,南北各地的“數九歌”在表達上也有所差異。
“數九歌”以其朗朗上口、親切自然的韻律和節奏,將嚴冬至陽春的自然變化圖景生動地展現在人們面前。在過去,即便是不識字的人也能輕松記憶這些歌謠,并借助它們來判斷寒暑更迭和農耕時令。
冬至時節,雖然標志著寒冷冬季的開始,但也預示著春天的腳步已經不遠。正所謂“冬至陽生春又來”,到了明清時期,人們又創造出了不同種類的“九九消寒圖”來迎接春天的到來。其中,最為雅致的莫過于梅花“畫九”了。從冬至這天起,人們會畫一枝素梅,并在枝上畫出九朵梅花,每朵梅花有九個花瓣,共八十一瓣。每天染一瓣,染完九瓣就過了一個“九”,當九朵梅花全部染完時,嚴冬已過,春天便悄然來臨。
此外,清代還出現了文字“消寒圖”,其中最常見的是雙鉤描紅書法“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每天填一筆,填完一字即過一九,九字填滿則意味著嚴冬已過,春天來臨。在這些“消寒圖”上,常常會寫上“筆底春風滿乾坤”等字樣,寓意著筆到之處春滿天下。
隨著時間的推移,民間又創新出了“九體消寒聯”等新的數九方式。這些對聯上下聯各九字,每字九筆,每天上下聯各填一筆,填滿則意味著殘寒消盡、春回大地。在數九寒天里,你可以嘗試傳襲古法或者另辟蹊徑來數九,相信都會給你帶來別樣的樂趣和體驗。不妨去試試吧!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