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工商管理專科《現代管理學》知識點復習資料有哪些呢?不知道的小伙伴來看看小編今天的分享吧!
第一章 管理與管理學
管理:在社會活動中,一定的人或組織依據所擁有的權力,通過一系列的職能活動,對人力、物力、財力及其他資源進行協調或處理,以達到預期目標的活動過程。
管理的歷史發展:
1、史前人類社會的管理:①習慣化的管理方式②原始民主的管理制度③簡單的管理機構④人格化的管理權力⑤單一的公共事務管理
2、前資本主義國家的管理:①管理階層興起,管理成為政治統治的手段②管理內容趨于復雜,管理權力開始分化③管理制度產生,但在管理中的作用受到限制④管理思想提出,但經驗管理仍占主導地位
3、資本主義社會的管理:①科學管理②分權管理③法制管理④經濟管理成為管理的重點
4、現代管理:①系統化管理②民主化管理③科學化管理④法治化管理⑤以人為本⑥追求效率
公共管理和私人管理的劃分:
1、管理宗旨:公共事務、公共利益;盈利、利潤
2、管理主體:政府、非政府組織;個人、公司、企業
3、管理依據:公共權力、委托權力;私人權力、市場權威
4、管理對象:公共領域;私人領域
5、管理過程:政治氣氛、政治安排;自主權、自治權
管理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1、管理是維系人類正常社會生活的條件
2、管理是社會資源有效配置手段
3、管理是社會生產力實現的基礎
4、管理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保證,還能創造出新的生產力
管理學研究的對象:
1、生產力方面的問題
2、生產關系方面的問題
3、上層建筑方面的問題
管理學的學科特征:
1、管理學是一門理論性與應用性相統一的學科
2、管理學是一門定性與定量相統一的學科
3、管理學是一門軟科學
4、管理學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5、管理學是一門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相統一的學科
現代管理學的特征:
1、變革性
2、開放性
3、嚴密性
4、實用性
現代管理學的研究內容:
1、關于管理、管理學和現代管理學的基本問題
2、關于管理職能的基本問題
3、關于管理方法與技術的基本問題
學習現代管理學的基本途徑:
1、以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是學習現代管理學的基本前提
2、一切從實際出發,充分認識我國的國情是學習現代管理學的出發點
3、分析和借鑒國外的有關理論是學習現代管理學的重要條件
4、掌握相關學科的基本知識是系統學習現代管理學的保證
學習現代管理學的方法:
1、比較研究法
2、定量分析法
3、歷史研究法
4、案例研究法
5、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
第二章 管理思想的產生和發展
中國古代的管理思想:
1、中國古代樸素的系統管理思想
2、中國古代的用人思想
3、中國古代的經濟管理思想
小詹姆斯·瓦特、馬修·魯濱遜·博爾頓:
市場研究與預測技術;生產計劃技術;生產過程規范化和產品部件標準化;依據工作流程有順序地安裝機器;建立詳盡的生產統計記錄,按機床、部門進行成本利潤核算;培訓工人與管理人員;按成果支付工人工資;工人福利由工人自己管理
亞當·斯密:
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杰出代表,1776年出版《國富論》
羅伯特·歐文:
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首次提出關心人的哲學
查爾斯·巴貝奇:
英國數學家、發明家、科學管理的先驅者,分析了勞動分工能提高生產效率的原因,強調勞資協作
安德魯·尤爾:
英國醫學博士,三項原則:機械原則、道德原則、商業原則
丹尼爾·麥卡勒姆、亨利·普爾:
主張制定嚴密的管理制度,建立一種管理體系
管理科學的階段:
1、古典管理理論
2、行為科學理論
3、現代管理理論
泰勒:科學管理之父,科學管理理論的內容:
1、科學管理的中心問題是提高勞動生產效率
2、為了提高勞動生產效率必須為工作挑選第一流的工人
3、為了提高勞動生產效率必須實現標準化
4、在制定標準定額的基礎上實行差別計件工資制
5、設置計劃層、實行職能制
6、對組織機構的管理控制實行例外原則
7、為實現科學管理應開展一場“心理革命”
一般管理理論的內容:
1、區分了經營與管理的概念并論述了人員能力的相對重要性:技術活動、商業活動、財務活動、安全活動、會計活動、管理活動
2、概括并分析了管理的五項職能: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
3、闡述了管理教育和建立管理理論的必要性
4、提出了管理中具有普遍意義的14項原則:勞動分工、權力與責任、紀律、統一指揮、統一領導、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合理的報酬、適當的集權和分權、秩序、公平、保持人員穩定、首創精神、人員的團結、跳板原則
法約爾的貢獻:
1、為管理科學提供了完整的理論框架
2、提出了一般管理的概念,并形成了系統的理論
3、采用演繹方法全面研究管理問題
一般管理理論的不足:過于追求管理理論的一般性,因而忽視了對具體管理過程的分析,忽視了技術層面的研究,以至于缺乏可操作性。
梅奧:早期行為科學的代表人物,其觀點有:
1、企業職工都是“社會人”,是復雜的社會系統的成員
2、勞動生產效率主要取決于職工的工作態度及其人際關系狀況
3、企業中存在著非正式組織
后期行為科學理論:
1、有關人的需要、動機、行為方面的理論
2、有關人的特性方面的理論
3、有關領導行為方面的理論
管理過程學派:美國的哈羅德·孔茨和西里爾·奧唐奈
經驗主義學派:美國的彼得·德魯克《有效的管理者》
社會系統學派:美國的巴納德:《經理的職能》
決策理論學派:美國管理學家和社會科學家赫伯特·西蒙《管理行為》《管理決策新科學》和詹姆士·馬奇《組織》《公司行為的一種理論》
主要觀點:
1、強調了決策在管理中的重要性
2、分析了組織在決策中的作用
3、闡述了決策過程
4、提出了決策的準則
5、歸納了決策的類型
6、研究了信息對決策的影響
系統管理學派:美國的卡斯特羅和羅森茨韋克《系統理論和管理》、《組織與管理:系統與權變的方法》
權變理論學派:英國的伍德沃德和美國的費德勒《工業組織:理論和實踐》《領導方式的一種理論》
A型管理模式的特點:
1、短期雇傭制
2、迅速的評價和升級
3、職業發展途徑的高度專業化
4、明確的、形式化的控制方式
5、個人決策與個人負責
6、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局部關系
J型管理模式的特點:
1、終身雇傭制
2、緩慢的評價與晉升
3、職業發展途徑的非專業化
4、微妙、含蓄、內在的控制方式
5、集體決策與集體負責
6、雇員之間、雇主與雇員是一種整體關系
Z型管理模式的特點:
1、長期雇傭制
2、建立緩慢的評價與晉升
3、拓寬職業發展路徑
4、加強企業文化建設
5、集體決策、個人負責
6、建立整體關系
企業再造:企業為在產品與服務質量、顧客滿意度、生產與管理成本、員工工作效率等績效評價的關鍵指標上能夠得到顯著改善,重新設計企業的經營、管理及運作方式。
企業再造的特點:
1、企業再造的目標:實現企業性能和績效的飛躍
2、企業再造的任務:對企業過程進行根本性反省和徹底性再設計
3、企業再造的動力:市場或顧客需求
4、企業再造的條件:信息技術、人力資源、組織管理
5、企業再造的對象:企業過程
企業再造的程序與要求:
1、設計企業再造管理團隊
2、明確企業再造的原則
3、對企業流程進行全面的功能和效率分析
4、制定企業再造方案
5、組織實施與持續改善
波特的競爭戰略理論內容:
1、假設條件
2、競爭力的分析模型
3、企業的基本戰略①成本領先戰略②差異化戰略③專一化戰略
藍海戰略:W·錢·金、勒妮·莫博涅
實施藍海戰略的原則:
1、重建市場邊界
2、注重全局而非數字
3、超越現有需求
4、遵循合理的戰略順序
5、克服關鍵組織障礙
6、寓執行于戰略
第三章 決策
決策:管理者根據對客觀規律的認識,為一定的管理行為確定管理目標,制定并選擇管理方案的過程
決策的類型:
1、戰略決策(決策目標所要解決問題帶有全局性、方向性,以及影響深遠的決策)與戰術決策(為了達到組織目標所采取的程序、途徑、手段和措施的決策)
2、程序化決策(決策過程每一步驟都有規范化的固定程序,可重復用于解決同類問題)與非程序化決策(決策過程沒有固定程序和常規辦法,解決的是非重復出現的管理問題)
3、平時決策(在一個相對穩定時期,決策者針對各種管理問題所作出的決策)與危機決策(當組織的重大安全利益和核心價值觀念受到嚴重威脅或挑戰,組織生存處于危機時期,決策者作出的重要決策和應急反應)
4、初始決策(決策者對從事某種活動或從事該種活動的方案所進行的初次選擇)與追蹤決策(由于環境發生變化,或者由于組織對環境特點的認識發生了變化而引起的。是組織中的大部分決策)特點:①回溯分析②非零起點③雙重優化
5、確定型決策(在決策環境和條件完全確定的情況下所進行的決策)、非確定型決策(在決策環境和條件不確定的情況下,決策者可以知道各種行動方案在各種不同條件下所獲得的結果,但無法估計未來各種環境條件出現的概率)和風險型決策(決策者有一個明確的決策目標,可以知道不同行動方案在不同環境條件下所獲得的結果,雖然不能完全判斷未來出現的是哪一種環境條件,但是可以預測其出現的概率)
預測:人們對客觀事物未來發展的性質、狀態及變化趨勢所作的估計和測算
決策與預測的關系:
1、預測是為決策服務的
2、預測貫穿于決策的全過程
3、預測和決策的區別:預測側重于對客觀事物的科學分析,決策側重于對有利時機和目標的科學選擇。預測強調客觀分析,決策則突出領導藝術。預測是決策科學化前提,決策是預測的服務對象和實現機會。在現代管理中,預測和決策往往是結合運用的。
決策模式:
1、理性決策模式。又稱科學決策模式,主要內容:①提出了“最優決策準則”②設計了嚴格的決策程序③要求決策運用科學方法④把決策過程看成是一個理性分析過程
2、漸進決策模式。由美國政治學家和政策科學家查爾斯·林德布洛姆提出,主要內容:①決策過程是一個按部就班的過程②決策方案是在原有決策的基礎上所做的修改
3、集團決策模式。由美國政治學家戴維·杜魯門和厄爾·萊瑟姆提出。主要內容:①集團的互動是公共決策的核心內容②決策方案是各個集團相互斗爭、相互妥協的結果③各個集團占有的資源不同,對決策的影響力不同
4、精英決策模式。又稱杰出人物決策模式,最早追溯到法國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家圣西門。主要內容:①社會分化為掌權的少數人和無權的多數人。②少數的統治者與杰出人物不是被統治的公眾的代表,精英人物主要來自社會中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階層③非精英人物向精英人物的轉化是一個緩慢的過程。④在社會制度的基本價值觀和維護這一社會制度方面,精英人物的看法是一致的⑤公共政策所反映的不是公眾的要求,而是反映了精英人物的主要價值觀。⑥活躍的精英人物很少受公眾的直接影響。精英決策模式的缺陷:忽略了在實行民主政治的國家中公眾的參與能力,以及公眾參與對公共政策形成的影響作用。
決策程序:
1、發現問題:①察覺問題②界定問題③陳述問題
2、確立目標:①決策目標要有針對性②決策目標要有明確性③決策目標要有時效性④決策目標要有可行性⑤決策目標要有規范性
3、擬定方案:①提供多種備擇方案②考慮決策方案的多因素性
4、選擇方案
決策規則:
1、全體一致規則。特征:①決策成員在形式上享有平等的決策權②個體選擇對集體的決策結果具有決定性的影響③決策結果達到“帕累托最優”
2、多數裁定規則。包括:①簡單多數規則②絕對多數規則
決策中樞系統的主要任務:
1、確認決策問題
2、明確決策目標
3、組織決策方案的設計
4、選擇決策方案
決策咨詢系統的決策過程中的任務:
1、發現決策問題
2、參與決策方案的設計、評估和論證
3、提供決策預測研究
決策信息系統的任務:
1、收集信息
2、加工信息
3、傳遞信息
第四章 組織
組織的構成要素:1、目標2、人員3、物財4、信息5、機構6、職位7、權責8、程序9、規制
非正式組織的積極作用:
1、協助工作
2、分擔領導
3、增加穩定
4、發泄感情
5、制約領導
非正式組織的消極作用:
1、保守傾向
2、角色沖突
3、滋生謠言
4、不良壓力
非正式組織的管理:
1、一分為二
2、無害支持
3、目標結合
4、為我所用
西方組織理論的演變:
1、古典組織理論階段。代表人物泰勒(科學管理組織理論)、法約爾(一般管理組織理論)、韋伯(科層組織理論)。共同特點是從制度規范的角度對組織展開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組織設計與管理原則,缺陷在于忽視環境因素對組織的影響,忽視組織的動態特性,忽視組織成員的社會需求。
2、行為科學組織理論階段。代表人物梅奧(人際關系組織理論)、巴納德(組織平衡理論)、西蒙(決策過程組織理論)。共同特點是以組織中人的問題為研究中心,用動態的觀點考察人類行為、人際關系對組織的影響。
3、系統科學組織理論階段。代表人物卡斯特、羅森茨韋克(系統分析組織理論)、勞倫斯、伍德沃德(系統權變組織理論)
4、創新發展階段。代表人物彼得·德魯克、邁克·哈默、彼得·圣吉
組織權威的類型:
1、傳統權威
2、超凡權威
3、合理-合法權威
科層制組織的基本特征:
1、法定權力為基礎
2、嚴格的等級制度
3、職業化原則
4、專業化原則
5、任命制與由職人原則
6、照章辦事原則
7、公私分明原則
組織平衡理論的貢獻:
1、組織是一個協作系統
2、組織的三個基本要素①協作意愿②共同目標③信息交流
3、權威接受理論
4、管理人員職能的新概括
組織生命周期理論:
1、創業階段。特點:人員少、機構簡單、業務量有限、認識統一、權力集中、創業者統一行使指揮權
2、聚合階段。特點:①組織發展迅速②創業者成為管理者③適應新的組織目標和發展戰略,以集權方式保證目標和戰略的實現
3、規范化階段。特點:后期由于管理權力分散,組織各自為政,本位主義盛行,損害組織的完整性和統一性,使組織陷入“失控危機”
4、成熟階段。
5、再發展或衰退階段
啟示:任何組織都有自身的發展階段,每個階段都面臨不同的矛盾或危機,只有采取有效的化解矛盾、克服危機的策略,才能獲得進一步發展的機會,否則便會衰退、夭折。
學習型組織的五項修煉:
1、實現自我超越
2、改善心智模式
3、建立共同愿景
4、加強團隊學習
5、進行系統思考
行政體制形態:
1、直線制
2、職能制
3、直線職能制
4、事業部制
5、矩陣制
6、多維制
組織扁平化發展趨勢的原因:
1、企業希望改變管理層次過密、管理人員過多、管理費用過高的狀況
2、技術進步使部分管理人員和白領職員成為企業的多余人員
3、競爭日趨激烈和產品生命周期縮短,迫使企業精簡管理層次
4、希望通過精簡中間管理層來讓處于生產或服務第一線的職員獲得更大的自主權,以發揮主觀能動性
進行職位設置要考慮的因素:
1、作業內容的相似性
2、工作任務的整體性
3、工作環境的一致性
4、精力集中原則
5、工作豐富化原則
6、任務均衡原則
7、因事設職原則
8、最少調整原則
任職者素質設計要注意的問題:
1、許多部門對職位人才素質的設計,有片面追求高層次的傾向
2、某些部門或單位的主要領導嫉賢妒能
3、缺乏非智力因素的考慮
4、職位任職資格確定的方法科學性不夠
運行機制設計的基本內容:
1、職能業務分析與設計
2、人員分工規范化
3、基本職能實現機制設計
4、保障機制和發展機制設計
5、業務規范的協調性檢驗
6、業務、職能、體制與機構調整
第五章 人事
人力資源:從廣義上看,指一個國家、地區或組織現在和未來已經成為或可能成為生產性要素的人口,包括現實的人力資源、潛在的人力資源、和未來的人力資源;狹義上看,是指一個國家、地區或組織能夠作為生產性要素投入生產或經營活動的勞動人口的數量和素質。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是最寶貴的資源、是最具特殊性的資源
人力資源的特點:
1、人力資源的能動型
2、人力資源的時效性
3、人力資源的時代性
4、人力資源具有重復開發性
5、人力資源具有生產和消費雙重屬性
傳統人事管理與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的區別:
1、對人的認識不同
2、管理原則不同
3、管理方法不同
4、管理內容不同
5、人事部門在組織中的地位不同
職位分類:
根據工作性質、權力大小、責任輕重、所需資格條件以及工作難易程度對組織系統中的職位予以分門別類,劃分出不同的類別和等級,以作為人事管理依據的人事分類制度。
職位分類在人事管理中的作用:
1、職位分類為人事選拔提供了依據
2、職位分類增強了人事管理工作的針對性
3、職位分類促進了人事管理工作的法治化
品位分類:
依據資格條件把人員劃分為不同的品位等級的人事分類方法。近代人事品位分類制度始于英國
品位分類與職位分類的區別:
1、品位分類以人為中心,職位分類以事為中心
2、品位分類制下,人員級別由品位決定;職位分類制下,人員級別由職位決定
3、品位分類制下,人員升遷容易;職位分類制下,人員晉升相對困難
4、品位分類簡單易行;職位分類過于復雜,操作難度大
內部提升的優勢:
1、被選聘人員能迅速開展工作
2、保證被選聘人員的素質和能力
3、有利于鼓舞士氣,調動組織成員積極性
4、有利于吸引外部人才
5、內部提升手續簡便,成本低
內部提升的局限性:
1、造成“近親繁殖”現象
2、因操作不公或心理原因造成內部矛盾
3、人員選擇的有限性
外部招聘的優勢:
1、外部招聘可以發揮“外來優勢”
2、利于緩和組織成員之間的緊張關系
3、能夠為組織帶來新鮮空氣
4、人員來源廣,選擇余地大
外部招聘的局限性:
1、外部招聘人員不熟悉組織情況,進入角色慢
2、外部招聘人員存在一定的風險
3、組織成員失去了晉升機會,影響士氣
人事選聘的趨勢:
1、選聘范圍的擴大化
2、選聘方法多樣化、科學化
3、社會中介機構、人事測評專家廣泛參與人事選聘活動
4、人事預測在人事選聘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人事選聘的主動性增強
人事考評:人事考核、評價的總稱,是指對組織內部人力資源的狀況進行考核和評價
人事培訓:為開發組織人力資源而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在崗人員的業務知識、工作技能進行的培養、訓練。其特點是:①對象復雜性②內容實用性③形式多樣性④方法藝術性
人事培訓的類型:崗前教育、新員工培訓、在職員工職業教育、組織全員培訓
以上就是小編今天的分享了,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