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工商管理??啤冬F代管理學》知識點復習資料有哪些呢?不知道的小伙伴來看看小編今天的分享吧!
第六章 領導
領導:指在社會管理活動中具有影響力的個人或集體,在特定的組織結構中,通過示范、說服、命令等途徑,動員組織成員以實現組織目標的過程。
領導的含義:
1、領導活動存在于群體之中,一個人不能形成領導
2、領導活動是由領導者和被領導者共同完成的
3、領導活動的手段是領導者激勵和調動下屬的方式
4、領導活動的目標是領導活動的歸宿
領導的作用:
1、指揮、2、激勵、3、協調
領導者的影響力:指領導者在與他人交往中,影響和改變他人心理和行為的能力。分為強制性影響力和非強制性影響力
領導者職位權力分:1、法定權、2、獎賞權、3、懲罰權
強制性影響力產生的因素:1、傳統因素、2、職位因素、3、資歷因素
非強制性影響力包括:
1、品格因素
2、才能因素
3、知識因素
4、感情因素
領導者的個體素質:
1、政治素質
2、文化素質
3、業務素質
4、身體素質
領導群體的結構素質:
1、豐富全面的知識結構
2、較高的專業知識結構
3、較強的能力結構
4、合理的年齡結構
5、良好的氣質結構
有關人的特性的理論:
X理論-Y理論:
美國行為科學家道格拉斯·麥格雷戈。《企業的人性方面》
傳統的管理方法稱為X理論,是以對人性的錯誤看法為基礎的,把人看成是天生懶惰,厭惡工作,缺乏進取心,不愿承擔責任,安于現狀,反對改革,以自我為中心,忽視組織目標,不大聰明,易于受騙等。因此為了提高勞動生產率,必須采取強制、監督、懲罰的方法。
Y理論是以人為中心的理論,它的基本內容:
1、人是勤奮的,并不是天生厭惡工作的。
2、控制和懲罰不是促使人們為實現組織的目標而努力的唯一方法
3、激勵在需要的每一個階梯上都起作用
4、在正常情況下,人們不僅會接受責任,而且能主動承擔責任
5、在現代工業條件下,人的智慧和才能只發揮了一部分,領導者的責任就是創造機會、挖掘潛力、排除障礙,使下屬的智慧潛能得到充分發揮
X理論與Y理論的重要區別:
X理論認為下屬的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是相互矛盾的,因此,在管理上強調外部控制,主張依靠權威的力量作為指揮和控制的手段。而Y理論則認為下屬的個人目標和組織目標應該相互融合,只要下屬被說服接受組織目標,就能夠主動地為實現組織目標而努力工作。因此在管理上Y理論強調啟發內因,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主張實行自我控制。這種對人特性認識上的重大突破,其實質是建立在對下屬充分信賴的基礎上,讓下屬參與管理,使下屬感到自己是非常重要的人,因而自豪地工作。
不成熟-成熟理論:
美國著名學者克里斯·阿吉里提出。
該理論認為,在人的個性發展方面,如同嬰兒會成長為成人一樣,也有一個從不成熟到成熟的連續發展過程,最后發展成為健康的個性。
一個人由不成熟轉變為成熟的過程的七方面變化:
被動——主動
依賴——獨立
以少量方式行事——以多種不同方式行事
錯誤而膚淺的興趣——較深與較強的興趣
時間和知覺性短——時間和知覺性較長
附屬的地位——同等或優越的地位
不明白自我——明白自我,控制自我
有關人性的四種假設:
由美國心理學家和行為科學家埃德加·沙因歸納分類和排列?!督M織心理學》
一、經濟人假設
古典經濟學家和古典管理學家關于人的特性的假設,也就是麥格雷戈所稱的X理論。起源于享樂主義,經過19世紀理性主義的影響而形成,盛行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
經濟人假設歸納為四點:
1、人是由經濟誘因來引發工作動機的,其目的在于獲得最大的經濟利益
2、經濟誘因在組織的控制之下
3、人以一種合乎理性的、精打細算的方式行事。
4、人的情感是非理性的,會干預人對經濟利益的合理追求
相應的管理方式:
1、利用職權,發號施令,使下屬服從,讓其適應工作和組織的要求
2、實行嚴密的組織控制和制定具體規范的工作制度
3、以金錢報酬來收買下屬的效力和服從
二、社會人假設
梅奧等人根據霍桑實驗的材料提出。
社會人假設歸納為四點:
1、人們工作的主要動機是社會需要
2、工業革命和工業化的結果,使工作變得單調而無意義,人們必須從工作的社會關系中去尋找工作的意義
3、非正式組織的社會影響比正式組織的經濟誘因對人有更大的影響力
4、人們期望領導能承認并滿足他們的社會需要
根據社會人假設,領導者不能把目光局限在完成任務上,應當注意給予下屬關心、體貼、愛護和尊重,盡量滿足下屬的社會需要。同時重視非正式組織的存在,鼓勵上下級之間的意見溝通,建立起相互了解、團結融洽的人際關系和友好的感情。
三、自我實現人假設
以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和阿吉里斯的“不成熟—成熟”理論為基礎的
自我實現人假設的四點總結:
1、人的需要有低級到高級的區別,其目的是為達到自我實現的需要,尋求工作上的意義
2、人們力求在工作上有所成就,發展自己的能力和技術,以便富有彈性,更好地適應環境
3、人們能夠自我激勵和自我控制,外來的激勵和控制會對人產生一種威脅,造成不良后果
4、個人的自我實現同組織目標的實現是一致的
根據自我實現人假設,領導者應該以工作的合理安排滿足人們的需要,給下屬提供更多的自我實現的機會
四、復雜人假設
復雜人假設的五個要點:
1、人的需要是復雜的,會根據不同的發展階段、不同的生活條件和環境而改變
2、人在組織中生活會產生新的需要和動機
3、人在不同的組織和不同的部門會有不同的需要
4、一個人在組織中是否感到滿足、肯為組織效力,決定于他本身的需要結構和他同組織之間的關系
5、人依據自己的動機模式、能力及工作性質對不同的管理方式作出不同的反應
根據復雜人假設,領導者應具體了解下屬在需要和動機方面存在的差異,按照不同人的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復雜人假設產生了超Y理論,成為權變管理的理論基礎。
領導特質理論:
1、早期特質理論①生理特質②個性特質③智力特質④工作特質⑤社會特質
2、特質理論的新發展
領導作風理論:
1、專制式的領導作風
2、民主式的領導作風
3、放任自流的領導作風
領導方式理論(利克特):
1、專制—權威式
2、開明—權威式
3、協商式
4、群體參與式
領導四分圖理論(斯托格第和沙特爾):
1、低組織低關心
2、低組織高關心
3、高組織高關心
4、高組織高關心人
管理方格理論(布萊克和穆頓):
1、貧乏型領導(1.1)
2、任務型領導(9.1)
3、中間型領導(5.5)
4、俱樂部型領導(1.9)
5、戰斗集體型領導(9.9)
領導行為連續統一體理論:
該理論認為,領導者既可以是獨裁的,也可以是民主的,也可以是兩者的綜合,具體采用哪種方式取決于組織環境。
領導權變理論:
指領導者在不同的條件下,如何選擇領導方式,以期達到理想的領導效果的理論。它的貢獻在于①使領導具有更強的藝術化色彩②使對領導的判斷不再局限于道德標準
領導權變模型理論:由費雷德·費德勒提出,包含三個要素:
①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的關系
②工作任務結構
③職位的權力
結論:①在團體情況最有利和最不利的情況下采用任務導向型領導方式效果較好②在團體情況一般的情況下,采用以人為中心的領導方式效果較好
路徑—目標理論:由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授埃文斯提出,羅伯特·豪斯教授補充和發展。主要內容有:①領導過程②目標設置③路徑改善④領導方式
領導生命周期理論:又稱領導壽命循環理論,由俄亥俄州立大學心理學家科曼提出。
領導方式的類型:
1、強制命令方式
2、疏導教育方式
3、物質激勵方式
4、榜樣示范方式
領導方式的綜合運用的要點:
1、注意發揮各種領導方式的優勢
2、充分認識各種領導方式的局限性
3、系統、綜合地發揮領導方式的結構優勢
4、注重榜樣示范方式和疏導教育方式的運用
第七章 激勵
激勵:激勵是激發人的動機,誘導人的行為,使其發揮內在潛力,為實現既定目標而努力的過程
需求層次理論的主要內容:
1、人類的基本需要
2、人類需要層次之間的遞進關系
3、人類需要的動態性、發展性與個體差異
成就需要理論:
美國行為科學家戴維·麥克利蘭提出,主要內容:
1、人的社會性需要并非與生俱來
2、人類社會性需要的內容
3、有效管理者的需要結構
雙因素理論:
美國行為科學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提出,主要內容:
1、保健因素(不滿意因素)
2、激勵因素(滿意因素)
3、不同需要追求者的心理與行為特點
4、提高效率的關鍵在于使工作豐富化
期望理論:
美國行為科學家維克托·弗魯姆在《工作與激勵》中提出,主要內容:
1、個人努力與績效的關系
2、績效與獎勵的關系
3、獎勵與滿足個人需要的關系
公平理論:美國行為科學家亞當斯提出
波特—勞勒模式:美國行為科學家萊曼·波特和愛德華勞勒在《成績對工作滿足的影響》和《管理態度和成績》中提出,基本觀點是:一個人的努力程度由工作獲得報償的價值和個人覺察的努力以及獲得獎勵的概率所決定。一個人的工作績效不僅依賴于努力程度,同時還依賴于個人能力、個人的“角色認識”以及所處環境的限制
強化理論:又稱行為修正理論,代表人物美國心理學家和行為科學家布爾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納。
強化的含義:指對某種行為肯定或否定的后果能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該行為今后是否會重復發生。
強化的類別:
1、根據作用發揮上的區別,分為積極強化、消極強化、懲罰、消退
2、根據使用頻率和時間的區別,分為連續強化和間斷強化
強化的原則:
1、設立目標體系
2、快速反饋,及時強化
3、獎罰結合,以獎為主
4、獎人所需,形勢多變
5、多用不定期獎勵
歸因理論:
美國行為科學家和心理學家凱利和韋納等人提出,指依據人的外部表現或行為特征對其心理狀態作出解釋和推斷。
歸因理論認為,人們的動機和行為的起因復雜多樣,許多因素無法直接觀察、確認,無法作出準確判斷,但人的行為和他們的認知,尤其是和知覺的確密切相關,因此要研究知覺與行為的相互關系。
第八章 協調
協調:協調是管理的重要職能,是管理過程中引導組織之間、人員之間建立相互協作和主動配合的良好關系,有效利用各種資源,以實現共同預期目標的活動。
協調的特點:
1、平等性
2、互利性
3、主題廣泛性
4、結果不確定性
5、對象復雜性
溝通的類型:
1、根據信息傳遞方向的不同,可分為下行溝通、上行溝通和雙向溝通
2、根據信息傳遞的方式有無組織系統,可分為正式溝通和非正式溝通
3、根據傳遞方式的不同,可分為書面溝通和口頭溝通
溝通在協調中的作用:
1、溝通可以提高人的思想覺悟,培養人們良好的道德品質,為實現協調創造基本前提
2、溝通可以實現對管理目標、管理政策及管理方式方法上的共識,為協調創造直接前提
3、溝通可以克服阻力,實現協調
4、溝通是管理組織與外部環境相互作用,實現內外協調的前提之一
協調的內容:
1、目標協調
2、利益協調
3、思想與行為協調
4、政策與規章制度協調
協調的過程:
1、了解、把握組織運行過程中各環節、各要素之間可能出現或已經發生的矛盾與沖突
2、對可能出現或已經發生的矛盾與沖突進行具體分析,找出原因
3、采取措施,消除矛盾與沖突
堅持協調的原則:
1、以人為本
2、客觀公眾
3、靈活機動
4、注重整體
協調方法:
1、醞釀協商
2、建議說明
3、思想教育
4、冷處理或緩沖
體制建設應考慮的問題:
1、權責劃分方面可能出現的問題
2、機構設置方面可能出現的問題
3、人員配備方面可能存在的問題
4、組織溝通渠道的問題
第九章 控制
控制:指由管理人員對當前的實際工作是否符合計劃進行測定,并促使組織目標實現的過程。
控制的內容:1、人員。2、財務。3、作業。4、信息。5、組織績效
控制的類型:1、前饋控制。2、現場控制。3、反饋控制
控制的過程:1、確立標準。2、檢查實際績效。3、糾正偏差
控制系統的設計要考慮的問題:
1、計劃的要求
2、組織結構
3、關鍵控制點
4、未來趨勢
5、主管人員的個性
第十章 系統分析與網絡技術
系統分析:一門具有普適性的學科。它能夠解決政府、企業、軍事、工業、農業、服務業、交通和通信等方面的各種特殊的管理與計劃問題,提供加以驗證的理論、模型和技巧。
系統分析的作用:
1、促使決策者用整體的眼光看待問題
2、提高決策者的決策效率
3、幫助人們理解政策決定
4、為人們對系統要素進行研究提供理論指導
5、有助于開拓新的知識領域
系統分析的內容:
一、根據系統的組織情況和與外界的關系進行的系統分析
1、整體分析
2、結構分析
3、層次分析
4、相關分析
5、環境分析
二、根據系統分析的基本要求和流程進行的系統分析
1、系統研究
2、系統設計
3、系統量化
4、系統修改與簡化
5、系統評價
系統分析的過程:
1、確定目標
2、擬定方案
3、選擇可行方案
4、選擇計算準則
5、應用模型技術
6、生成要輸入的數據
7、模型運行和操作
8、結果分析
9、反饋
系統分析的基本原則:
1、整體性原則
2、優化原則
3、模型化原則①模型的逼真性②模型的簡單化③模型的客觀性
4、層次性原則
系統分析的方法論的三個范疇:
1、行為研究;2、價值研究;3、規范研究;4、可行性研究
系統分析的定性方法:
1、超理性分析:人腦不經過邏輯思維作用就直接產生行為和決策的各種因素
2、社會文化分析
3、未來分析
網絡計劃方法:應用網絡圖全面反映整個工作的流程、計劃內各項工作之間的相互關系和進度,通過時間參數的計算,找出關鍵線路與動機時間,以對計劃進行優化的一種科學方法。
網絡計劃方法的優點:
1、有助于區分各個執行者的指責,有效避免遺漏為完成整個計劃所必須完成的工作
2、網絡方法以數量關系提示出整個計劃中的關鍵線路,可使工作人員把主要精力放在關鍵工作上
3、網絡方法應用最優化原理去合理地安排計劃中的各項工作
4、網絡方法可使計劃自始至終處于人們的監督和控制之中
5、使用計算機可以大大提高制定計劃的效率
網絡圖:用一系列箭線和圓圈來表明一項任務或工程中所有工作的先后順序和相互關系的圖解模型。包括工程(任務)、工序(工作)、事項(結點、事件)、線路(或路線)
繪制網絡圖的規則:
1、網絡圖是有方向的
2、只能有一個始點事項和一個終點事項
3、不能有回路
4、箭線要用水平線或具有一段水平線的折線
繪制網絡圖的基本方法:
1、順推法
2、逆推法
3、重點工序法
繪制網絡圖的步驟:
1、確定目標
2、收集、研究編制網絡圖所需的資料
3、劃分工序項目
4、確定每一個工序的時間定額或勞動定額
5、確定工序間的相互關系
6、繪制網絡圖
以上就是小編今天的分享了,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