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哲學基本問題
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又是方法論。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哲學基本問題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其一,意識和物質、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誰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質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問題;其二,思維能否認識或正確認識存在,即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的問題。
( 1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根據對哲學基本問題第一方面問題的不同回答,哲學分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個對立的基本派別。
唯物主義主張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意識是物質的產物,物質是意識的對象。唯心主義主張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物質是意識的產物。
( 2 )可知論和不可知論
根據對哲學基本問題第二方面問題的不同回答,哲學又可以劃分為可知論和不可知論。
( 3 )辯證法和形而上學
根據對世界是怎樣存在的問題,形成了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兩種不同的觀點。
辯證法:堅持用聯系的、發展的觀點看問題,認為發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內部矛盾。
形而上學:堅持用孤立的、靜止的觀點看問題,否認事物內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只有既堅持唯物主義,又堅持辯證法,才能地認識世界的本質和發展規律。只有達到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內在統一,才能有科學的徹底的唯物主義和科學的徹底的辯證法。
二、物質觀
物質范疇是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基石。對“物質”認識的深度和廣度是區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的重要依據。辯證唯物主義從無限多樣的物質現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質,從哲學上作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本質規定。恩格斯在總結哲學和自然科學發展成果時指出哲學物質概念與自然科學關于具體的物質形態和物質結構的概念之間共性與個性的關系。
列寧對物質概念作了的科學的規定:“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列寧是從物質與意識的關系上來把握物質的。物質范疇是對物質世界多樣性和統一性所做出的最高的哲學概括。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識之外,可以為人的意識所反映。
馬克思主義物質觀堅持唯物主義一元論、堅持能動的反映論和可知論、體現了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一。馬克思主義把實踐納入對物質的理解,把物質范疇拓展到社會歷史的領域,實現了唯物主義自然觀與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統一,為徹底的唯物主義奠定了理論基礎。
三、實踐觀
人類社會是否具有物質性,這個問題在馬克思主義產生之前長期沒有得到正確的解決。馬克思主義哲學創立了科學的實踐觀,闡明了實踐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根本地位。
實踐是人類能動地改造世界的客觀物質性活動。其本質含義和基本特征有:第一,實踐是物質性的活動,具有直接現實性。實踐是區別于人的意識活動的客觀物質活動。第二,實踐是人類有意識的活動,體現了自覺的能動性。人具有理性思維,所從事的是不同于動物的本能活動的有目的、有意識的改造世界的活動。第三,實踐是社會的歷史的活動,具有社會歷史性。實踐是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的活動,并受著一定歷史條件的制約,隨著一定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變化。
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主要體現為三方面:
第一,實踐是社會關系形成的基礎。實踐構成物質的社會關系和思想的社會關系。
第二,實踐形成了社會生活的基本領域。改造自然、改造社會和改造人自身的實踐活動形成了社會的物質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領域。
第三,實踐構成了社會發展的動力。人既是歷史的“劇中人”,又是歷史的“劇作者”。物質生產實踐構成了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總之,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社會生活的全部內容就是不斷進行的社會實踐,實踐既是人的自覺能動性的表現,也是人的自覺能動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現的本質特征。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