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紹興諸暨的王女士在晚上睡覺時感覺臉部有些癢,誤以為是蚊子,便隨手拍了一下,當時并未多加留意。然而,第二天早上醒來,她驚訝地發現自己的臉部、頸部以及右側手臂出現了大片的紅斑和水皰,并伴隨著陣陣疼痛。
感到事態嚴重,王女士迅速前往諸暨市第三人民醫院尋求治療。皮膚科醫生駱金隆在接診后表示,近期已有17位類似癥狀的患者前來就診,他們都在一覺醒來后發現自己出現了類似燙傷的皮疹。而王女士所拍打的并非蚊子,而是一種名為隱翅蟲的有毒昆蟲。其他患者的皮膚問題也均由此類昆蟲引發。
駱金隆醫生詳細介紹了隱翅蟲。這種昆蟲也被稱為“飛螞蟻”,其身體呈黃黑相間,形態類似于長了翅膀的螞蟻。隱翅蟲在每年的6月至9月間會大量出現。值得注意的是,隱翅蟲的蟲體各部位均含有強酸性的毒素,具有極強的腐蝕性,因此被形象地稱為“飛行的硫酸”。盡管隱翅蟲的體長通常只有7至13毫米,但其在隱翅蟲科中的種類卻多達63000余種。
當人體皮膚接觸到隱翅蟲的毒液后,初期會出現點狀、條狀或片狀的紅腫,并伴有瘙癢或疼痛感。隨著時間的推移,皮膚上可能會出現透明的水皰。在嚴重的情況下,甚至可能出現膿皰,局部皮膚壞死變黑。因此,公眾應對此保持高度警惕,一旦發現類似癥狀,應立即就醫治療。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