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馬克思指出,判斷一個變革時代不能以該時代的意識為依據,相反,這個意識必須從物質生活的矛盾中去解釋。這里的“物質生活的矛盾”從根本上說是
A.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現存沖突
B.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現存沖突
C.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現存沖突
D.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現存沖突
2. 2011年4月,耶魯大學出版了《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一書,書中列舉了當前西方社會10個典型的歪曲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其中一種觀點認為:馬克思主義將世間萬物都歸結于經濟因素,藝術、宗教、政治、法律、道德等都被簡單地視為經濟的反映,對人類歷史錯綜復雜的本質視而不見,而試圖建立一種非黑即白的單一歷史觀。上述觀點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辯證關系思想的嚴重歪曲,其表現為
A.把社會歷史發展多重因素的綜合作用歪曲為單一因素決定論
B.把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的相互作用歪曲為機械的單向作用
C.把經濟作為社會的“基礎”所具有的歸根到底的決定作用歪曲為唯一決定作用
D.把意識形態對社會歷史始終具有的積極能動作用歪曲為消極被動作用
3.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即它在反映社會存在的同時,還有自己特有的發展形式和規律。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最突出的表現是
A.社會意識內部各種形式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
B.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發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C.社會意識各種形式各自具有其歷史繼承性
D.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4. 顯微攝影是一門使用照相機拍攝顯微鏡下一般用肉眼無法看清的標本的技術。肉眼中千篇一律的細沙,在顯微鏡下,卻是“一沙一世界”。有的晶瑩剔透像寶石,有的金黃酥脆像餅干。即使是司空見慣的柴米油鹽,在顯微鏡下也會展現神奇而充滿魅力的另一面。顯微鏡下的“一沙一世界”表明
A.任何事物都具有無限多樣的屬性
B.事物的本質隨著人們認識的變化而改變
C.人們能夠通過對個別事物的認識而達到對世界整體的把握
D.人們可以通過制造和使用工具日益深化對客觀世界的認識
【參考答案與超詳細解析】
1. 【答案】C
【解析】馬克思在《
2. 【答案】ABC
【解析】馬克思主義認為,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是辯證統一的。二者的矛盾在實際運行中是極為復雜的:①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我們不能把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的決定作用看成是“單向”的作用,否定上層建筑的反作用。B正確。②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并決定著整個社會形態及其發展,但同時不否認其他因素的影響作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和根本動力;根源于社會基本矛盾的階級斗爭、革命、改革和科學技術,則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我們不能把經濟基礎的決定作用看成是“唯一”的作用因素或歷史動力,否定其他社會因素的歷史動力作用。AC正確。意識形態對社會形態有時起積極推動作用,有時起消極被動作用。D也是錯誤觀點,但與ABC不同。ABC前半部分都是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觀點,后半部分是對馬克思主義觀點的歪曲;而D前半部分就是錯誤的,不符合馬克思主義觀點的,因此不是對馬克思主義觀點歪曲的表現。
3. 【答案】D
【解析】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能動反作用,這是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突出表現。D正確。任何社會意識都不會憑空出現,都是適應一定社會物質生活發展的要求而產生的,因而它必然具有滿足這些需求的功能和價值,在一定條件下會轉化為物質力量并作用于社會存在,影響歷史的發展。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還表現在:①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發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②社會意識內部各種形式之間的相互影響及各自具有的歷史繼承性。ABC也是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具體表現,但不是最突出的表現。ABC錯誤。
4. 【答案】ACD
【解析】顯微攝影下的“一沙一世界”,證明了即使是看上去差不多的物質,實際上也具有無限多樣的屬性。A正確。從人類實踐、認識的發展史來看,人類正是通過對個別事物的認識而逐漸達到對世界整體的認識和把握的,先個別后整體、先具體后一般,是人類認識物質世界的一般規律。C正確。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這表現在實踐為認識活動提供日益完備的物質手段,不斷強化主體的認識能力。顯微攝影是一項人們制造并用來認識“一沙一世界”的工具,也正是這個工具使我們對“沙”的認識更加客觀、更加科學,同樣,人們要不斷深化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則完全可以通過制造和使用更加先進而科學的工具來進行。D正確。技術越進步,人們將越會發現物質的多樣性與同一物質的多樣性形態,事物的本質(即世界的物質性)不會隨著人們認識的變化而發生改變。B錯誤。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