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伊始,汽車行業氣勢如虹,缺芯的陰影似乎在消退。
根據乘聯會的數據統計,今年1月,中國廣義乘用車批發220.2萬輛,同比增長7.5%;生產量209.1萬輛,同比增長10.8%。其中,新能源汽車的生產量和批發數更是實現了約141%的同比正增長。
市場走勢向上,車企的心氣足了,就要做兩件事:調高目標、擴大產能。
就目前已經知道的,長城汽車要挑戰190萬輛目標,同比增長48%;比亞迪120萬輛,同比增長64%;奇瑞全年目標是150萬輛,同比增長56%;相對低調的廣汽、一汽、吉利,也分別立下了15%、17%和24%的增長率目標。這樣的增長率別說回到疫情前了,都快回到上一輪車市井噴時的水平了。
為了實現高企的目標,相應的就是產能的擴張,新入局的小米們忙著自己建廠,傳統車企們則在覬覦競爭失敗者們留下的“遺產”。東風本田接手原神龍二廠,廣汽埃安接盤廣菲克廣州工廠,眾泰臨沂基地被長城拿下,撫州原大乘生產基地被比亞迪收入囊中。去年底才官宣造車的牛創汽車,也已經快速拿下了大乘汽車常州工廠。
如果把時間線再拉長,自2020年下半年開始,有近15家邊緣車企的工廠被接盤。
中國的汽車產業格局正在往兩級分化,頭部車企為搶占紅利不斷吸納產能,尾部車企淪為代工廠或者被收購的炮灰,腰部在逐漸消失。
乘聯會的統計可以印證這一觀點。截至2021年底,全國乘用車零售累計2014.6萬輛,產能合計4089萬輛,產能利用率為52.47%。其中銷量大于60萬輛的車企只有16家,總銷量為1661.06萬輛,占據了80%的銷量。這16家車企合計產能是2039萬輛,占總產能的50%。而且其中有11家企業的產能利用率高于100%,也就是說產能不足,供不應求。
剩下的70家車企中,有60家年銷量低于20萬輛,產能利用率低于50%,29家年銷量少于1萬輛,產能占據了13%,但銷量只占總數的0.46%。
強者恒強,贏者通吃的局面正在形成
另一個車企調高目標,擴張產能的邏輯是新能源車。2021年,新能源汽車銷售超過350萬輛,市場滲透率已經達到13.4%。2022年,新能源汽車年產銷有望超過500萬輛,實現150萬輛的凈增長。
新能源車的滲透速度遠比行業預估得要快,這也迫使更多車企進入這個賽道。
2022年新能源車市場的玩家,已經不只是蔚來、小鵬這些新勢力和頭部自主品牌們,合資品牌開始正式宣戰。就連豐田、本田都將在2022年正式推出真正意義上的純電動車。
再往遠說,2023年前,東風本田要推出超過10款電動化車型,吉利汽車2025年365萬輛的銷量目標中新能源車要占40%,長城汽車計劃2025年實現年銷400萬輛,新能源汽車更是要占比超過80%。
所以產能成為關鍵,有實力的頭部車企都要儲備產能應對接下來的新能源車競爭。
改造現有工廠的產線會直接影響到燃油車的產能,這是基盤,不能動。自建新工廠,拿地、定址、報建審批再到動土建廠,至少2,3年的時間。即使是幾乎拿著“特權”建廠的特斯拉,建成上海工廠也用了將近一年時間。收購閑置工廠,顯然是最有性價比的做法。目前被收購的這些閑置工廠,幾乎都是被改造成新能源生產工廠的。
這也是為什么現在還有新勢力不斷涌入新能源車行業的原因,甚至有些剛剛官宣造車的新勢力,很短時間內就能拿出量產車。低價接盤大量的閑置產能,無疑也為新勢力降低了造車的門檻。
從中長期來看,2025年是一條線。現在的高目標,高產能,都是為了2025年包括新勢力在內的頭部車企們的最終決戰做準備。三年時間,足以讓一家頭部車企跌入谷底,這樣的先例已經很多了,也足以讓一個新勢力躍居頂流位置。
屆時,必定還會有一次大洗牌,徹底改變行業格局和企業排位。誰也不敢掉以輕心。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